
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团队在内孤立波悬浮深海沉积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1日 浏览量:716 字体大小: A+ A-
<p> 5月17日,国际权威流体力学杂志Physics of Fluids(《流体物理学》)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教授团队青年讲师田壮才关于南海内孤立波悬浮深海沉积物并改造海底底形的最新研究成果“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duced deep-water nepheloid layers and seafloor geomorphic changes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最新研究发现内孤立波所造成海底沉积物悬浮在南海北部陆坡可达1500米水深,并成为《流体物理学》的特色和亮点(Featured and Scilighted)文章。</p> <p> 内孤立波可在浅水和深水环境中诱发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并形成海洋雾状层。然而,内孤立波在1000m以深的海洋环境中对海底沉积物的悬浮和海底底形的作用仍不清楚。为了解答上述问题,在南海北部东沙海域进行覆盖300m-2000m水深的整个大陆坡的悬浮颗粒浓度剖面测量以及海底多波束调查。研究发现在水深700 m以浅的上陆坡,海底沉积物受到内孤立波严重扰动并再悬浮,内孤立波可在水深1000m以浅的海底改造海底底形,内孤立波造成海底沉积物再悬浮最深可达1500m。东沙陆坡东侧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主要受控于内孤立波,内波反射理论可以应用于上陆坡,但下陆坡海底沉积物的悬浮与海底地形有关。</p> <p>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内孤立波对深海海底的巨大影响,为深入研究内孤立波在边缘海输运沉积物和深海沉积奠定基础。</p> <p> </p> <p align="center"><del>{非本站图片}</del></p> <p align="center">浅化内孤立波在陆坡悬浮沉积物示意图</p> <p> 内孤立波在水深1000m以浅剧烈悬浮海底沉积物,并改造海底底形,形成沙波等底形,悬浮沉积物的最大水深为~1500m。</p> <p> 论文第一作者为团队青年讲师田壮才,通讯作者为团队负责人贾永刚教授以及张少同和田壮才。该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414278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1280)等项目的联合资助。</p> <p> 内孤立波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内波,广泛分布在全球海洋中,中国南海为世界最大振幅内孤立波发生的海域。内孤立波可引起海水与海底之间显著的相互作用,是浅水和深水环境中沉积物再悬浮的有效成因,并对生态和地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p> <p> 深海物质输运一直是海洋领域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内孤立波的输运机制关系着深海沉积物的输运,对海底演化和地质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p> <p> 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教授团队围绕内孤立波与海底相互作用长期开展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揭示了内孤立波的沉积动力学过程,建立了浅化内孤立波形成底部和中部雾状层的机制,确定了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的最大水深和扰动海床深度的范围,并进一步对南海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量进行预估。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JGR: Oceans》《Physics of Fluids》《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Appiled ocean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一系列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p> <p align="center"><del>{非本站图片}</del></p> <p align="center">浅化内孤立波悬浮沉积物过程示意图</p> <p align="center"><del>{非本站图片}</del></p> <p align="center">浅化内孤立波在传播区形成底部雾状层和中部雾状层过程示意图</p> <p align="center"><del>{非本站图片}</del></p> <p align="center">南海北部三维地形图以及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年沉积物输入量</p>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最新动态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