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制设备完成万米海试验收
作者:陈高文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2日 浏览量:1197 字体大小: A+ A-
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陈家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研制设备,8月11日-10月8日参加“探索一号”TS21-1航次,并顺利完成验收海试。课题组研究生阮东瑞参与海试工作,并乘坐“奋斗者”号于西菲律宾海盆进行了首次下潜,到达7718.6米的深渊海底。
从2018年开始,陈家旺教授团队开始从事“建设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体系”相关设备的研发工作。4年来,课题组针对深渊生物资源研究的需求,开展了深渊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及保藏技术研究,突破了全海深保压取样技术、全海深充油电机机构设计、主动补压技术、压力补偿技术、保压转移技术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用于深渊沉积物、海水和宏生物的保压取样装置及船载沉积物保压转移装置、深渊微生物原位过滤及保存装置等5套装备,初步形成了深渊海域生物资源保压取样的装备体系。
“试验海区为西菲律宾海盆及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水深7700m~10909m。”8月26日和9月2日,阮东瑞和课题组周朋工程师先后乘坐“奋斗者”号FDZ038、FDZ045潜次下潜,“利用我们研发的装置,成功获取了7700米-10900米深度范围的宏生物、沉积物、水体保压样品和微生物原位过滤滤膜,宏生物、沉积物、水体保压样品及沉积物保压转移过程压力变化均小于20%,”阮东瑞介绍说,设备总共搭载“奋斗者”号5个潜次,“原位实验”号着陆器5个潜次,顺利通过海试验收。
这是阮东瑞首次乘坐“奋斗者”号下潜,也是海洋学院研究生首次抵达深渊海底。“潜器刚刚入水的那一刻,观察窗外翻涌的气泡正如我内心的激动。”阮东瑞说,在潜器平缓下落的过程中,透过追逐的扬尘,零星可以看到一些透明或白色的生物。潜器着底后,待沉积物落下,看到了广阔的海底,“深渊海底的世界和我想象中有着些许的差别,可以说有些荒芜与寂静。但看似贫瘠的沉积物中实则有无尽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阮东瑞表示,作为船上最年轻的学生,自己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向各位科学家老师学习,“深海科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不断接力,我们年轻一代要接好接力棒。”
在本航次中,海洋学院实验设备部朱贤辉老师作为学院与中科院深海所联合培养潜航员计划参与者,全程参与承担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日常故障排查检修、通电检查、充电、备品备件维修更换、回收布放小车驾驶、水面支持等工作任务,并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732.00米。
“本次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海试,是国内科学界首次在全海深深度取到宏生物保压样品。”陈家旺介绍,宏生物保压样品可以对维持大深度生物在原位状态下DNA、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提供帮助,解决自获取后由于压力逐渐变化而导致其携带信息缺失的问题,为探索生物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的研究创造新的素材。“通过万米海上验收试验的系列设备,将为获取万米高质量海底样品提供装备支撑,为深渊海底生物和基因资源开发、深渊生命过程等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来源:浙江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