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怎么走?沿着北极圈共建新通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浏览量:1225 字体大小: A+ A-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重点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等7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完善跨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等4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
从陆上、海上到冰上,丝绸之路的意涵越来越丰富,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近日,以“‘十四五’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专家学者热议“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创新研究与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议题密切结合,涌现出不少新思路、新观点。
“冰上丝绸之路是依托北极航道而提出的贸易路径,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延续和补充。”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胡麦秀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推进难度大和见效周期长,相比之下冰上丝绸之路在安全、高效和环保等方面的建设优势明显,有望成为相关国家共建国际经济走廊的标志性成果。因承接“一带一路”倡议,“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了更加开放和互联互通的架构,环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甚至是有意愿的南半球国家都可参与其中,并可以为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作出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赵红军则从“陆上”丝绸之路视角强调了“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及交通合作的重要性。赵红军从“中欧班列”研究出发,“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表示,中欧班列开辟了我国同欧洲、中亚、西亚的陆路贸易大通道,联通沿线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市以及国内外上百座城市。中欧班列的开通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将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联动起来,成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重要的先手棋。
宏观布局之外,不少学者也就“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具体问题和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罗长远认为,在中国结构转型和要素升级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与沿线国家实现经贸合作的平台,政府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市场和资源,通过“走出去”助力企业重返实业。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完善“五通”建设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挖掘“走出去”过程中技术与效率的“逆向溢出”,让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企业“脱虚返实”的核心驱动力。
上海海洋大学邹磊磊、廖泽芳教授也就“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贸易、渔业等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了交流,认为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是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关键,对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承办。
来源:上观新闻
- 大连海事大学:集聚海事科技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与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 中国海洋大学获首批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立项建设
- 哈工程参与建设的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启动
- 汇聚青年科技力量 支撑海洋科技发展未来 200余位学者共聚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获批组建辽宁省海洋实时预警重点实验室、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
- 厦门大学高树基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成果揭示海洋生物泵调控的碳、氮复合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国信1号”突破六大关键技术!
- 集美大学祁第团队在GRL上发表成果揭示西北太平洋人为碳加速累积与酸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