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运纵览>>海运安全与IMO动态
2018年海事大事件盘点
作者:何彦陶整理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9日 浏览量:1748 字体大小: A+ A-
2018年转眼已进入尾声,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年国内外的海事事件、国际海事组织动态等大事件。航运业无论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抑或是新挑战,安全仍然是航运业不变的主题,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建立更美好的航运。
国际事件回顾:
1.“马士基浩南”轮大火案
2018年3月6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5点20分,马士基航运公司旗下14,000 TEU集装箱船 “马士基浩南”轮(Maersk Honam)在驶往苏伊士途中集货舱内发生严重火灾,最终22名船员获救,5名船员遇难。
“马士基浩南”轮的大火震惊了整个集装箱航运业,行业人士纷纷敦促有关方面以这场海难为契机,查找监管短板和漏洞,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避免和杜绝新一代的集装箱船免于遭受这类重大海难事故。
2.坦桑尼亚沉船事故
2018年9月20日下午,坦桑尼亚西北部姆万扎省发生一起严重沉船事故。渡姆夫尼雷尔号(MV Nyerere)核载100人,疑似超载400多人,具体人数难以确定,因为分发船票的船员已经溺亡,记载乘客数量的仪器也在事故中丢失,最终导致因超载在维多利亚湖上倾覆沉没,造成228人死亡。
3.海盗西移 依旧猖獗
2018年度,海盗西移明显,整体依旧猖獗。全球共计发生了255起海盗袭击及骚扰事件,全球海盗共计劫持绑架126名船员。其中西非111起袭击事件高居榜首,在几内亚湾以外,其他海盗热点地区在2018年发生的海盗绑架船员事件数量有所减少。2018年第二季度没有在索马里沿海有记录海盗袭击事件的发生,全年亚丁湾22起袭击事件。在菲律宾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数量从2017年第二季度的13起降至今年全年的15起。
与此同时, 国际劳工组织(ILO)于4月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MLC修正案强制要求海员在被海盗绑架和整个被囚禁期间,相关方须继续支付海员工资并同时履行其他合同条款。
4.女性在航运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航运业的方方面面。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的提议,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IMO)在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总部举行的第120届会议上批准了2019年世界海事日主题——“赋予海运界女性权力”。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将提高人们对性别平等重要性的认知,以及突出全世界女性对海事部门的重要贡献。
林秘书长表示,“国际海事组织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一贯支持女性参与岸上和海上工作。这与《可持续发展目标5》中概述的目标相符,即“实现性别平等并赋予所有女性和女孩权力。”
林秘书长还表示,“这一主题将推动国际海事组织与各海事利益攸关方有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作(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5》),以促进女性在海事管理,港口和海事培训机构中职业发展的认可度和选择权,并鼓励更多关于海事领域的平等对话。今年也展开了多项为女性提供港口管理工作方面的若干培训等活动。
5海员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受重视
海员的精神健康一直是航运业热点话题,同时提高海员精神健康也是海员福利的体现。耶鲁大学和水手协会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海员有沮丧或绝望情绪。
昆士兰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将海员安全与福利的重要性置于商业成本和绩效之上的公司,在海员心目中有更先进的企业文化。
Inmarsat的报告显示,在船上,海员与外界的联系与其心态的放松密不可分。Wi-Fi连接有助于减少船员与家庭分离导致的情感压力。
我国今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也是旨在进一步规范、提高船员的工作生活质量。
国内事件回顾:
1.东海“桑吉”油轮碰撞事故
2018年1月6日北京时间19时50分,由伊朗国家油轮公司运营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满载136,000吨凝析油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东海海域发生碰撞。“桑吉”轮失火并最终沉没,船上32名船员全部丧生。这是世界航运史上首次油船载运凝析油碰撞燃烧事故。
事故发生后,我国按照国际公约有关要求,积极履行沿岸国搜救义务,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全力组织我国的海事执法船、专业救助船等开展搜救,协调国内外有关部门和机构,协助救援救助以及环境监测。2018年1月13日,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等4名上海打捞局救助人员冒死登上不断有燃爆发生的“桑吉”轮,带回该轮“黑匣子”。
2.我国成为IMO A类理事国中首批批准使用电子证书的缔约国
2018年3月29日,中国海事局发布公告,授权中国船级社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采用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双套证书并行的签发方式,船舶电子证书等效于传统纸质证书。2018年4月17日,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新美洲”轮船长刘世斌通过船载卫星宽带通信(VSAT)系统,使用电邮软件即刻接收到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为该轮签发的船级和法定检验证书。这是中国海事局授权中国船级社签发的首份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电子证书。
在对船舶实行港口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海事执法人员只需要使用二维码扫一扫功能,就能立即获取电子证书真实性的信息,船舶检查效率实现“秒核”。船舶电子证书的应用,对于提高船舶检验证书的签发和传递效率、降低船舶行政管理和营运成本、提升船舶在世界各地的通关效能以及确保船舶检验证书信息安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中国民事专业救助力量首次进驻南沙
2018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派遣专业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5”轮从三亚解缆启航,进驻南沙群岛渚碧礁开始执行该区域海上救助和值班待命任务。这是南沙岛礁扩建后,中国民事专业救助力量首次进驻南沙。目前,中国专业海上救助力量在南海部署专业大型远洋救助船舶9艘、沿海快速救助船4艘、其他船艇19艘,救助直升机2架,并在海口、三亚设有救助基地。“南海救115”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搜救船舶之一,配备有人命搜救、医疗急救、应急拖带、海上消防、溢油清除、封舱堵漏和潜水救援等多种专业设备,具有适应海况能力强、应急处置反应快等特点。此次“南海救115”轮进驻南沙群岛,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标志着中国在该海域保障能力和应急搜救能力的提升。
4.中国北斗将向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服务
2018年9月19日晚22时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7、38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两颗北斗卫星搭载了搜救载荷,将建成北斗卫星搜救系统,并作为全球卫星搜救系统的组成部分,实现全球范围遇险报警服务,为全球遇险人员提供“中国守护”。据介绍,在北斗卫星搜救系统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部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汇聚优势资源力量,在研究论证、国际磋商、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历经数年,成功推动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系统纳入全球中轨卫星搜救系统实施计划,并完成了与伽利略系统搜救载荷下行频率协调工作,为北斗系统加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5.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覆盖至全国沿海
2018年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从控制范围看,沿海排放控制区扩大到全国沿海12海里以及海南水域; 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控制要求:A. 2019 年 1月 1日起,海船进入排放控制区,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 0. 5%m/m 的船用燃油,大型内河船和江海直达船舶应使用符合新修订的船用燃料油国家标准要求的燃油;其他内河船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柴油。2020 年 1月 1日起,海船进入内河控 制区,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 0. 1%m/m 的船用燃油。B. 2020 年 3 月 1日起,未使用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控制装置等替代措施的船舶进入排放控制区只能装载和使用按照本方案规定应当使用的船用燃油。C. 2022 年 1月 1日起,海船进入沿海控制区海南水域,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 0. 1%m/m 的船用燃油。D.适时评估船舶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 1%m/m 的船用燃油的可行性,确定是否要求自 2025 年 1月 1日起,海船进入沿海控制区使用硫含量不大于 0. 1%m/m 的船用燃油。
(文章综合网络平台新闻整理)
来源:国际海事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