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多式联运—铁水联运逆势增长
作者:吕同舟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7日 浏览量:2591 字体大小: A+ A-
9月24日,由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多式联运高端圆桌云会议暨《中国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2019年-2020年上半年)回顾总结了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的运行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和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担当,并推荐了年度优秀多式联运企业及案例。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对报告内容作了汇报。她指出,受新冠疫情的冲击,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国际市场增速放缓,境外物流网络节点中存在明显短板,国际全程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国内经济运行平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强大的政策支持使多式联运发展始终处于快车道。
港口生产: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国内港口普遍呈现负增长,只有个别港口由于政策驱动和散改集业务等推动有一定比例的增长。而大部分港口的海铁联运量却出现环比和同比双增长。特别是二季度增幅达到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良好势头。要继续保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平稳增长,需把港口智能化建设作为发展多式联运的重中之重。
铁路运输:铁路集装箱发送量保持快速增长,铁路运载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铁路集装箱累计发送974万TEU,同比增长22.6%,货量达1.96亿吨,同比增长32.5%,其中35吨铁路敞顶箱发送462万TEU,同比增长61.4%,成为拉动铁路集装箱增长的主要来源。1-6月新增集装箱办理站点 301个,集装箱运输对铁路货运增量的贡献率达到82%。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为服务防疫国际合作、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其中6月中欧班列开行1169 列,再创单月开行数量历史新高。
航空货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着紧急医疗物资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航空货运短板暴露。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独立的货运机场,过于依赖于客机带货的模式,在应急物资运输中带来的航空运力短缺,价格居高不下。截至2019年底,我国全货机数量仅有173架,美国的联邦快递和UPS分别有459架和268架全货机。我国陆空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货运量和运营模式与国外成熟的陆空联运服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集装箱制造:我国集装箱生产进入市场调整时期,随之带来的是集装箱产能更趋合理以及集装箱生产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集装箱产业链基础稳固,产能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集装箱化市场将迎来更大更强的机遇与突破。2020 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总产销量约为104万TEU,创2016 年以来的新低。其中干货箱产销量为89.6万TEU,冷藏集装箱为12.8万TEU,罐式集装箱和其他约为1.6万TEU。进入6月份,随着中国复工复产的强劲态势,集装箱出口开始增加,在中国境内的既有空箱不断外运,集装箱生产订单陆续恢复。2020年上半年集装箱前十大买家分别是中铁集装箱、赫伯罗特、佛罗伦、现代商船、TEX、中远海运、BEACON、东方海外、TIL、FLEXBOX,占全部干货箱产销量的71.2%。集装箱租赁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前七大集装箱租赁企业集装箱规模占据90%的市场份额。
李牧原为中国多式联运发展提出5点建议:
一是将多式联运纳入国际物流体系优化中,形成复合型的国际物流通道,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立新型物流通道,将公路货运、铁路货运和航运网络融合,打造主通道和备份通道,建立应急走廊,发展境外网络,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二是创新以技术驱动运行模式,鼓励多式联运技术装备的创新和信息化进步。结合智慧化港口建设、智能运输装备升级、无纸化单证使用,系统性地解决多式联运信息化和装备智能化的问题。
三是建议把打造航空货运业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加紧建立我国航空物流生态圈。加快全国货运机场的布局,重点培育高端供应链企业。按照航空货运生态链的产业结构,对标国际发达国家,尽快补齐能力短板。航空货运产业链的硬技术包括:货运机场(航空转运中心)、基地货运公司、货机制造、货机保有量、货机租赁业、经济航权、临空物流集群、相关装载装备、信息系统等。航空货运产业的生态链软服务包括:航空货运网络、地面分拨网络、陆空联运和空铁联运能力等。
四是继续有力有效推动“公转铁”“散改集”,发挥公铁联运优势。从中央到地方,要重视公铁联运,重视“散改集”业务,既要让货主企业受益,也要保证运量的提升。从产业政策层面加大对内贸公铁联运的支持,让公路、铁路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支持“公转铁”任务目标的实现。
五是将多式联运纳入区域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强化多式联运系统建设,推动多式联运运行水平的提升。坚定不移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强化多式联运系统建设,推动多式联运运行水平的提升,依旧是“十四五”期间我国交通和物流领域的重要任务。随着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建设的推进,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多式联运是通道和枢纽的基础,要依托内循环、强化大循环,以多式联运系统建设为核心,构建双循环的区域物流体系,形成高效、稳定、安全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