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建设按下“加速键”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浏览量:426 字体大小: A+ A-
2022年是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之年。如今的海南经济,集多年积累的发展后劲和不断增强的自贸港政策效应于一体,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动能强劲
海南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构建,新动能不断蓄势聚力。海南省统计局局长刘自更1月19日表示,科技创新、新经济新业态、消费增长、园区平台协同对海南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能。
目前,海南已制定出台15件自贸港配套法规,落地实施自贸港政策150多项,多项政策交出“首单”。“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在起势成势,从‘叫醒’到‘热身’,下一步将进入快跑模式。”海南省人大代表、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说。
此外,海南新经济新业态表现活跃。“中国洋浦”船籍港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水上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新兴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0.7%。石化产业链条关键节点基本打通,东方华盛聚碳酸酯项目加速投产,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深海一号”气田、万宁燃气发电厂相继投产。陆海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国种子集团总部成功落户,“奋斗者号”万米深潜21次。
同时,重点园区平台作用也持续彰显。11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实现营业收入翻番,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实现全省近三成投资、超四成税收。随着自贸港建设不断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正在举行的海南省两会透露的信息显示,2021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2%。
产业蓬勃发展
新春临近,海口各个免税店人潮涌动。作为自贸港建设重要政策,免税购物已成为海南旅游消费的金字招牌,带动海南消费潜力强劲释放。2021年,海南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601.7亿元、增长84%,今年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
同时,自2021年以来,海南投资、贸易和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性明显提高,自贸港功能进一步加强,自贸港标志性经济特征逐步显现。
在系列政策和机遇指引下,越来越多投到海南的外资流向实体经济。2021年,海南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占比超过97%,而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仅占2.2%,比2018年减少近23个百分点。
202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在连续三年翻番基础上再增长16.2%,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92.6%。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7.7%,全省经济外向度提升7.1个百分点。金融方面,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试点政策落地实施,成功打开资金跨境双向投资新通道。
在航运领域,新加坡格陵兰石油运营有限公司独资设立子公司,开展全球海洋工程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在热力供应领域,法国电力集团与洋浦签约,将建设运营洋浦石化功能区公共热力管网项目;在维修和制造业领域,圣庄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打印器材保税维修与再造项目落地并开展业务……
此外,新经济新业态也为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水上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陆海空”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国种子集团总部成功落户,“奋斗者”号万米深潜21次。
发挥引擎作用
今年的海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海澄文定”经济圈、“大三亚”经济圈、儋(州)洋(浦)增长极、滨海城市带、中部山区生态保育区的发展布局,健全平台、政策、项目,高水平赋能自贸港建设。
海南此前已围绕省会海口和著名旅游城市三亚推出“海澄文”经济圈和“大三亚”经济圈。但从2021年经济数据看,海口GDP刚刚超过2000亿元,三亚GDP尚不足1000亿元,经济总量偏小,带动作用有限。
如何发挥好自贸港建设“引擎”作用,海口、三亚、儋州洋浦的主政官员在两会期间阐述发展战略。
以旅游著称的三亚,正在改变单一的旅游城市定位,迈上多元化发展之路。三亚市长包洪文说,三亚将打造国内替代出境旅游和吸引消费回流目的地城市,加快引进国内外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推进南繁育种产业加快发展。
儋州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城市,洋浦是承接自贸港政策的“样板间”,两地去年底正式开启一体化进程。儋州市市长邹广说,儋洋一体化为自贸港压力测试提供更大平台,也在更大范围释放政策红利。中共儋州市委副书记,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军平说,今后重点培育石化新材料、港航物流、国际贸易三个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未来五年内促经济总量翻番。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告诉记者,海南一方面要突出核心城市的首位度,发挥其在总部经济、科技创新、金融集聚、人口导入等方面的引擎作用,另一方面要跳出“海南=海口+三亚”的“简易方程”。他说:“滨海城市带有利于让市县在大框架下找准自身定位,在医疗康养、热带农业、商业航天等局部领域成为‘单项冠军’。”
打造金色招牌
春节将至,来自湖南的陈女士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开启“买买买”模式,她拿着购物清单穿梭在人流中。“店里促销,价格划算、品质有保障。”她说,趁春节前挑选新年礼物送给亲朋。
依托自贸港开放政策,海南打造免税购物、国际医疗和“留学海南”三大品牌,承接海外消费回流,努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三大回流”成为海南自贸港的金字招牌。
海南省人大代表、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轩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商积极布局海南,有力地推动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吸引大量境外消费回流。
根据规划,海南将进一步提升免税商业设施环境,组建免税行业协会,提高海南免税经营主体国际采购能力,力争今年离岛免税店销售1000亿元。
海外就医回流呈现亮点。作为中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下称“乐城先行区”)享有“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医疗交流”以及真实世界数据试点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去年来,乐城先行区特许药械进口增长58.5%,医疗旅游人数增长90.6%。
今年1月,乐城先行区宣布进口特许药械品种首例突破200例,率先在中国境内基本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
据乐城先行区介绍,特许进口人工耳蜗已成为出国就医患者回流的代表性产品,近期前来就诊的“候鸟”老人明显增多。今年,海南支持乐城先行区在高端医美、移植康复、特医食品进口等方面塑造新优势,实现医疗健康消费倍增。
在海外留学回流上,海南也握有政策“好牌”——中国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贸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推动国内重点高校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在海南自贸港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未来,海南将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多学科融合、中西互鉴的全球留学目的地,实现“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愿景。
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金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小北说,“三大回流”发挥了海南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对周边产业具有辐射作用,形成“1+1+1>3”的叠加效应。
当前,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自贸港“三大回流”正是其生动体现。
持续绿色发展
2021年,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的情况下,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争做“双碳”工作优等生。
过去的一年,海南持续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4%;新能源汽车新增上牌超5.8万辆,保有量占比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实施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法规;推广装配式建筑2280万平方米,连续4年倍增……
此外,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海口江东新区更是提出打造“零碳新城”。在寸土寸金的新区大面积修复水生态,在土地出让条件、新建建筑、市政道路等审批程序试行绿色低碳指标。
对标“双碳”目标,海南省政协委员、商务厅副厅长程瑗认为,根据海南“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海南的降碳减排形势严峻,需积极探索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如今,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正成为一种时尚。海南省政协委员、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海南有望形成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他建议,在产业链上游,围绕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布局充换电站;在产业链下游,推动新能源汽车公众网约车出行、氢能汽车专线运营等,形成“全产业链低碳排放”甚至“全产业链零碳排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此外,“蓝碳”成为今年海南两会的热词之一。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
“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南在发展蓝色碳汇方面有巨大优势。”海南省人大代表、农工党海南省委专职副主委毕华建议海南加强蓝色碳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筹建蓝色碳汇交易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蓝色碳汇。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