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船舶海工

浙江造船重返全国第三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9日    浏览量:58   字体大小:  A+   A- 

当前,中国造船业进入“高度景气区间”。

涌金君从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获悉,上半年,浙江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增长59.6%、86.2%和54.1%,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从完工量来看,浙江排名重返第三,这曾是浙江造船业在全国的最高排名。

造船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体现了对海洋资源的掌控能力。新一轮“船周期”,浙江造船业顺势而为,从低谷中崛起,有利支撑起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

重返第三,虽然一举奠定了造船大省的地位,但距离造船强省依然遥远,浙江等不得、也急不得。

01.造船崛起

浙江造船业渐入佳境,从今年不少船企动态可以窥知一二:

6月23日,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营运集装箱改造船在舟山解缆试航,为当地绿色修船开辟出了全新赛道;

5月24日,宁波远洋2艘740标准箱纯电动敞口集装箱船签约投建,全球最大、国内首批纯电动海船将在宁波诞生;

4月9日,台州造船史上自主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万铭自由”轮顺利下水,操纵性能、装卸货效率以及节能环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沿着延绵海岸线,几乎所有船企都在开足马力赶制船舶订单。

“这两年,浙江造船业复苏势头强劲,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井喷期。”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立新介绍, 全球船舶出现老龄化,新一轮替换周期拉开帷幕,外加今年红海危机,导致船舶需求陡增,浙江没有错过机遇。

今年上半年,浙江造船业表现尤为出色。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不仅增速跑赢了全国,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2%、12.9%、9.1%,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陈立新告诉涌金君,从船舶产品结构分析来看,散装船比重正在下滑,集装箱船、油船等数量猛增,尤其出现了不少新能源高附加值船型,船企们迎来了“好日子”。

就拿利润来说,上半年浙江船舶工业利润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14.6%,80家规上船舶制造企业实现盈利。“当年最困难的时候,全省实现盈利的规上企业只有个位数。”陈立新感叹道。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是否存在“温差”?对此,涌金君还采访了多家修造船企业,去听听他们的切身感受。

在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三号船坞内,一段段三四层楼高的船舶结构分段林立,散落其间的工人干得热火朝天。

“上半年,我们已经交付了10条船,其中包括6.36万吨散货船、15.4万吨穿梭油轮以及2万吨转载驳等,营收增长50%左右。”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企划部负责人蒋萍说,今年国际航运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企业在意的不再是手持订单多少,而是建造效率高低。

“比年初预想要好得多!”浙江万邦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海玲说,去年抢抓船舶脱硫装备改装机遇,企业意外创下了近年来最高营收,今年本以为回归正常水平,没想到上半年拿到了大量节能减碳的船舶改装订单,如加装空气减阻系统,风帆、光伏等辅助设备等。

订单稳、造船忙,个别船企的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2028年。

02.重返第三

历时十余载,终于重返第三,浙江船企翘首以盼,只为等待这一次回归。“这种心情既喜悦又无奈,百感交集。”一位业内人士感叹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造船业是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经历着复苏、繁荣、滞涨、衰退四个阶段。浙江造船业的“高光时刻”,就出现在上一轮“船周期”,船舶工业总产值一度超千亿元,造船完工量超千万载重吨,排在全国第三位。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2010年前后,航运业陷入低谷,浙江一大批中小造船企业的冒险造船计划搁浅,造船造成了船东,或破产整合,或转行运输,以期熬过整个“寒冬”。“行业低谷的时候,浙江排在全国五六位。”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方新康回忆说。

产值规模虽然变小了,但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之后,浙江船企变得愈加理性,接人家不敢接的订单,造别人造不出来的船,走高科技船、特种船之路,早没有了当年一拥而上的造船乱象。

如今,站在新的风口之上,浙江造船业是否再进一步?方新康认为,浙江要辨证认清自身实力,当务之急是守稳第三的宝座。

这些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国,多个省份对船舶工业作出针对性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海洋产业链、打造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前方标兵渐远。作为造船头号大省,江苏上半年造船完工量远超1000万载重吨,是浙江的四倍多;上海造船完工量虽然略多于浙江,但中高端船型占比极高,并集齐了大邮轮、LNG船、航空母舰“三颗明珠”。

后方追兵渐近。辽宁造船完工量与浙江在伯仲之间,已经形成了LNG运输船批量建造能力;山东在海洋工程装备、内河船舶、游艇出口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后劲不可小觑。

浙江造船业在全国的“坐标系”,不能只看造船完工量,船舶出口也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上半年的数据中,越来越多的国外船东把订单投向了中国船厂,全球每10份造船新订单,就有超过七成流向中国。那么,这些订单有多少流向了浙江?

再翻开上半年成绩单,浙江出口船舶占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58.7%、81.7%、83.9%,均低于全国89.1%、93.5%、93.6%。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轮订单争抢中,浙江还需加把力。

03.谋定后动

从造船大省迈向造船强省,浙江还缺什么?

两个月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所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毛翰宣在沿海多地走了一圈,实地调研各地船舶产业的差异所在——

舟山是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修船量占到全国40%左右,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本地船企在新船型技术研发等投入上相对较少;

台州是全国中小型船舶制造基地,船配企业较多、产业链配套相对齐全,但船配产品多数只经过中国船级社认证,无法在外轮制造上使用;

宁波形成了造船、修船、配套、交易的完善配套产业体系,船用中速柴油机系列、新能源动力设备、海洋系带缆、密封件等海工装备产品具有竞争力,但船舶产业规模偏小,且数量不多。

“从总体上看,省级层面船舶产业结构仍缺乏整体统筹布局,各地船舶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毛翰宣说。

船舶行业大而不强,另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船效率。

据统计,浙江年造船能力约900万载重吨,目前尚未达到产能顶峰,说明浙江造船效率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比如,浙江船坞硬件、焊接装备等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普遍采用半自动焊接技术,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家台州船企负责人告诉涌金君,当地不少企业智能化水平滞后,少有船厂掌握全自动化焊接技术,无法承接部分对精造有极高要求的出口船型订单。

当然,也有部分船企先行动起来。不久前,万邦船舶重工上线了一条全自动组装流水线,这也是国内船舶维修行业首条电机自动化组装流水线。

“这改变了很多人对造船厂的传统印象。”王海玲说,船厂既无浓重的柴油机味,也没有传统机电车间杂乱的景象、嘈杂的声音,从电机拆解、清洗、维修、改造,再到最后的组装,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动化设施助力。

面对当前世界船市复苏,以及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提升产业能级迫在眉睫。

这两年,浙江将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作为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纳入“415X”体系;今年4月,省经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为这个产业补上短板。

其中,聚焦智能绿色方向,加大船舶海工装备更新改造是浙江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毛翰宣建议,浙江船舶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更需要政府“推一把”“扶一把”,如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装备的投入力度,打造智能化车间,推广高空作业车、激光焊接、数字切割、智能喷涂等机器人生产技术的普遍应用等。

涌金君留意到,浙江船企正在抢抓“两新”重大机遇。上半年,浙江共有20多家船企计划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改,预计投资金额将达到6亿多元。

浙江造船,任重而道远。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