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启动实施海创计划2.0 新增超10家海洋高端创新平台
作者:耿婷婷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浏览量:84 字体大小: A+ A-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发展特色,也是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日前,市科技局牵头编制的《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6年)》正式印发,这标志着“海创计划2.0”行动启动。
2021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实施“海创计划”,塑造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此次“海创计划2.0”进一步明确了进入发展新阶段的新目标:聚焦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此,《行动方案》立足我市海洋科研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提出了8个重点发展产业,并配套开展六大提升工程。
通过“海创计划2.0”,青岛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构建智慧、绿色、开放、安全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国家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
强策源、重产业,“画像”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是做大做强海洋产业。经多年布局发展,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在青岛均有布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海创计划2.0”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到2026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面强化,推动青岛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地、海洋科技国际合作要地,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来看,《行动方案》围绕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产业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高能级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海洋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要建立完善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四级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一批海洋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到2026年新增10家及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
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强化。要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布局若干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产品,培育一批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到2026年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
海洋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要集聚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高端产业人才及青年人才,争取到2026年吸引200名以上海洋高端人才,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海洋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海洋领域务实合作,打造若干海洋领域国际性品牌大会,构建更加广阔的国际海洋伙伴关系。
持续推动“海创计划2.0”落地、落实,市科技局将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学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海洋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在执行保障上,《行动方案》也有明确的思路。要依托市委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海洋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的谋划设计、资源布局、项目建设等,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区(市)联动,加强科技、教育、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措施协同联动,促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政策支持,做好各类创新主体服务保障工作。
锻技术、造装备,八大产业兼顾现在与未来
在发展重点上,《行动方案》锚定海洋信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渔业、海水淡化与海洋能等6个优势产业以及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2个未来产业,通过突破关键技术、研制核心装备协同发力。
技术突破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突破关键技术被《行动方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例如,发展海洋信息产业,要突破远程化、智能化、集群化等技术;突破声、光、磁、电等传感器关键技术,实现海洋先进传感器自主可控;要突破海洋数据同化、分析与挖掘、可视化、安全等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洋数据标注基地;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灾害预报、海洋渔业、海洋药物筛选与设计、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等领域的垂直应用。再如,在智能航运产业发展中,则要突破数字航道等关键技术,打造船港协同系统;要推动港口大模型技术底座和基础算力平台建设,建设智慧港口;要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港口设备上的应用,“优化”港口机械。此外,在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中,《行动方案》也强调,要借力高效精准基因编辑等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洋种业;开展智能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技术,构建一体化陆海接力养殖技术体系。
将核心技术落地转化为核心装备,则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行动方案》明确,发展水下滑翔机等无人装备,加速装备与海洋应用场景融合,是推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之一;突破适养品种筛选等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养殖管控系统等装备,开展深远海养殖示范应用,则可以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注入新能量。在面对未来产业的时候,《行动方案》也十分重视装备的价值。其中,发展海洋物联网要搭建海洋立体观测体系,推动其向大规模、低功耗、超高分辨率等方向发展;要研制适应海洋环境的低轨卫星互联网终端,打造低轨卫星互联网海洋数据枢纽。发展深海开发产业,则要面向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稀土等深海矿产,研制大水深勘探机器人、高性能集矿机等关键装备。
绿色、低碳、高值化,也成为《行动方案》的“关键词”。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要立足液化天然气、甲醇、氨、氢等新燃料开发关键装备,推动绿色船舶发展;要突破智能航行、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发展智能船舶。在海水淡化与海洋能产业,要突破风-浪-光多能互补等高效获能技术,推进海洋多能融合发展;围绕防腐蚀等重点方向突破新技术、研发新材料,推动产业绿色长效发展;开展海底碳封存等技术研发,研制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装备,推动海洋碳汇工作。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要研发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等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突破干细胞培养鱼肉等技术,发展以海洋寡肽、海洋多糖、南极磷虾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海洋功能食品。
引人才、促转化,六大工程协同配合一体发力
《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了开展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海洋国际合作拓展六大提升工程。
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是产出前沿成果、推动协同创新的有力载体。《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提升工程,高水平建设崂山实验室,争创更多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海洋领域四级实验室体系;立足海洋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等领域,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布局建设海洋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探索协同联动创新模式;加快海洋科学卫星、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深海基因库等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
在“从0到1”的原创突破到“从1到10”的中试放大,再到“从10到N”的大规模产业应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行动方案》对每一步都给出了细致的“服务”。
实施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激励作用,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加强深海、大洋、极地等领域研究,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产业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聚焦海洋重点发展领域,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靶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具有示范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实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则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培养海洋领域技术经纪人;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产业协同组群;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生态,支持企业、专业机构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服务基地。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也被《行动方案》放到了关键位置。实施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提升工程,要引导和支持涉海科技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建设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涉海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加大对企业投资力度。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执行者”,也是增强后劲的“生力军”。实施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靶向海洋领域科研和产业需求,培育海洋领域顶尖人才;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壮大海洋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高校院所及各类科创平台引进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有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海洋领域青年科技人才。
要发展,还要更加主动地“拥抱世界”。实施海洋国际合作拓展提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等大科学计划,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支持涉海高校院所、企业开展国际科技项目合作,提升世界一流人才汇聚能力和国外智力引进层次;发挥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等高层次交流平台作用,建立全球和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对话机制。
海洋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任务。奋力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青岛正进一步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