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港口>>港口要闻

“十三五”时期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特点及未来展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4日    浏览量:1017   字体大小:  A+   A-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于“十二五”后期结束了新世纪以来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十三五”期进入了结构调整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和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持续冲击,沿海港口吞吐量在剧烈波动中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显现出内在的强劲韧性。

 
一、“十三五”期吞吐量增速呈“M”型波动增长态势。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季度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出现负增长,随着二季度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取得积极进展,吞吐量逐步恢复,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16亿吨,较上年增长3.2%。“十三五”期年均增速为4.9%,较“十二五”期放缓了2.6个百分点。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十三五”期吞吐量各年增速波动较大,呈现出明显的“M”型走势,但总体上仍保持了高基数下的持续增长态势。初步测算,目前港口吞吐量的货物价值约占到全国GDP的40%,外贸吞吐量的货物价值约占到全国外贸总额64%。
 
二、沿海港口吞吐量保持韧性增长的主要支撑动力
 
消费引领和产能结构优化支撑了传统大宗货类吞吐量的韧性增长,“煤油矿”发挥了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十三五”期消费引领生产增长,全社会用电量、钢材消费量等都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6.2%和4.7%,均超过“十二五”期的年均增速。同时,传统产业通过产能置换扩大优质产能供给,实现了“去除落后产能”和先进产能释放的同步推进,我国全社会发电量、原油加工量、钢材产量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均增速分别为5.7%、5.3%和3.4%;粗钢、生铁产量不断刷新历史高位,2020年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大关,有力地支撑了煤油矿等传统大宗货物的稳定增长。2020年沿海港口煤炭、原油、铁矿石吞吐量分别完成21亿吨、6.8亿吨和18.4亿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3.4%、8.2%和3.6%,合计贡献了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量的37%。“十三五”期间煤炭、原油、铁矿石吞吐量占比基本稳定在41%左右,发挥了稳定的支撑作用。
 
外贸出口增长乏力,“散改集”、“公转水”等成为拉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沿海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亿TEU,“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4.5%,贡献了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量的23.8%。“十三五”期间集装箱吞吐量占比基本稳定在24%左右。其中,受外部环境冲击,“十三五”期外贸出口增长乏力,沿海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速继续放缓,2020年完成1.5亿TEU,年均增速为3.3%。借助沿海运输持续的“散改集”、“杂改集”,以及南北运输的“公转水”等运输组织优化,内贸集装箱保持了较快增长,2020年完成1亿TEU,年均增速为6.3%,内贸占比由2015年的37.5%提升到40.9%。
 
能源、环保等政策因素推动LNG、矿建材料等货类的强劲增长。“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气污染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和“煤改气”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天然气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带动了沿海港口外贸进口LNG的快速增长。2020年沿海港口完成液化气天然气吞吐量0.93亿吨,年均增速高达20.6%。矿建材料是“十三五”期增速第二的货类,其增长主要来自“十三五”期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后水运跨区域调运量的增加,以及沿江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后的统计口径扩大。2020年沿海港口完成矿建材料吞吐量13.6亿吨,“十三五”期年均增长11.6%,贡献了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量的25%,占比也由2010年的7.2%、2015年的8.4%快速上升到11.7%。
 
三、运输结构和区域格局进入调整优化期
 
“十三五”期贸易格局、进出口商品结构等发生明显变化,推动航线结构和集装箱装箱货物结构的持续调整。随着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航线成为“十三五”期增长最快的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9%,我国的航线结构也从传统的欧、美航线为主导发展为美、欧和东盟三足鼎立。随着我国出口产品不断升级,如机电产品占出口金额比重由2015年的48%上升到2020年的58%左右,推动了出口单箱货值持续提高。随着202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品进口占外贸进口额比重已达11%,其中农产品消费品进口占比由2015年的5.8%上升到2020年的9.8%,推动了港口冷链物流等需求快速增长。
 
港口集疏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多式联运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海进江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十三五”期国家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推动了港口集疏运体系的持续优化。一是晋陕蒙地区经北方港口下水煤炭已全部由铁路集运到港。二是集装箱海铁联运规模显著增长,到2020年末,沿海共18个港口开通了集装箱海铁联运服务,全年共完成海铁联运吞吐量668万TEU,“十三五”期年均增速高达54%左右,占沿海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0.4%上升到2.7%。三是江海联运服务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以长江为例,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竣工显著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十三五”期进出长江口海运量保持了6%左右的较快增长,服务范围由江苏省为主逐步向皖、赣、湘、鄂等长江中游地区拓展。
 
“十三五”期分区域格局总体稳定,局部调整明显。2020年辽宁沿海、津冀沿海、山东沿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港口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沿海总量的7%、14.7%、14.5%、39.1%、5.3%、13.1%和6.3%。其中,辽宁沿海港口因东北经济“十三五”期大幅滑坡,吞吐量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山东沿海依托腹地产业基础、港口资源整合推动以及地炼原油进口权开放等因素,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占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凭借强劲的腹地经济基础和江海联运的快速发展,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占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港口层次继续分化,主要货类运输格局向重要物流枢纽加速集中。2020 年超过5亿吨的特大港口共7个,吞吐量占比达41%;3-5亿吨的大港7个,吞吐量占比22%;1-3亿吨的港口17个,吞吐量占比27%。从增长态势看,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的港口共9个。其中,宁波舟山港、唐山港、日照港属于“高基数、高增速”,是国家能源原材料运输重要通道、服务腹地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的港口,三港贡献了“十三五”期增量的28.4%;镇江港、南通港的高增长得益于长江航道条件改善后海进江运输的快速发展,两港贡献了增量的13.9%。
 
四、 “十四五”期总体将保持高基数下的韧性增长。
 
“十四五”期,我国处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为沿海港口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托。同时面临着国际格局更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重大挑战和机遇,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战略转型。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动力将发生转变,由基于外需的“中国制造”逐渐转向内需、外需并重的“中国制造”和基于“中国消费”的全球进口, “十四五”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呈现高基数上的中低速增长,预计年均增速在3%左右。未来将着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进一步提升重要枢纽的能力供给和服务功能,优化沿海港口的层级结构,发挥港口群作用,更好地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货类结构持续优化。集装箱的比重处于高位,还会继续提升,增速相对稳定,其中消费品进口将是“十四五”期拉动我国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对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显著提升。原油的增长驱动将由交通领域油品消费转向化工品生产,吞吐量保持较快增长。铁矿石、煤炭、矿建的比重到达高位,“十四五”期有下降趋势,增速将明显下滑。LNG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经贸格局深刻变化下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性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航线结构持续调整。随着“一带一路”继续深化, RCEP、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等一系列贸易协定的签署,我国将继续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新兴航线占比的较快增长继续推动我国对外航线结构的调整。
 
重要通道和枢纽的运输需求更加集中。随着国内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国内跨区域物资交流需求更加旺盛,南北海运通道、长江等东西通道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的货运需求仍具备持续增长空间,运输需求和综合服务需求继续向重要枢纽港口集聚。

来源:港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