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船舶海工>>船市行情

“国船国配”底气从何而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7日    浏览量:351   字体大小:  A+   A- 

 “截至11月30日,南京中远海运船舶设备配件有限公司(简称‘南京船配’)承接新造船低速机排气阀杆订单54台套,已交付33台机约250根。”12月8日,南京船配工作人员郑思凡告诉记者,低速机排气阀杆是南京船配自主研发,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为船用柴油机二冲程气阀国产化项目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南京船配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是我国船配企业强化船舶配套产品自主研发,实现船配产品国产化的一个缩影。
 
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虽然我国船舶配套企业数量不少,但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大部分采用引进专利技术或与国外合作方式生产,缺乏核心自主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与世界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创新能力、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作为船舶总装厂,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提高船舶的国产化率义不容辞,但我们更加需要的是船舶配套业给船厂质量和服务的底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表示。
 
船配设备本土化率不足
 
来自东西智库的一份报告指出,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设备占整船成本比例40%—60%。我国多数船舶制造企业为船舶总装厂,负责船舶的设计、结构焊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而船舶配套产品包罗万象,按用途可分为专用设备和通用材料。其中专用设备主要包括主机、通讯导航设备、各种机舱和甲板机械设备等近150余种,约占整船成本的40—60%。通用材料包括各种钢材、油漆、润滑油等数百种,约占整船成本的15—20%。
 
这份报告提到,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尚低。据工信部统计,我国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不足30%,与韩国85%以上、日本90%以上的船配本土化率有较大差距;德国、挪威等欧洲传统造船强国该比例达100%,并有大量出口余量。此外,船用柴油机、雷达导航设备零件占我国船配进口半壁江山。
 
“船舶配套业与船舶制造业发展不相匹配是我国船舶工业存在多年的严重问题,并已经严重制约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江苏某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船厂建造出口船的国产设备配套率在20%左右,原因是国外船东指定要用进口设备,对中国设备缺乏信心。
 
我国制造的远洋船配套的船用中速柴油机,70%是直接由国外进口的原装机,其余30%几乎都是购买国外许可制造的产品。在甲板机械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十分薄弱,且力量分散;在船舶电站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但由于对船用电站系统不能成套供货,且缺少系列化产品,往往无法与国际厂商成套设备供货相抗衡。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我国在造船总量上早已成为世界第一,但船舶配套仍然严重依赖国外,日韩的船舶建造和配套同样强大,而欧洲国家虽然船舶建造占比较低,但由于牢牢占据关键配套设备市场,地位依然强大。配套业不强就容易受制于人,船舶工业若要真正做大做强,技术含量高、性能优、可靠性强、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船舶配套产业是必须统筹搭建的根基。
 
利好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面广、产品种类多,其中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
 
对此,工信部有关人士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转型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尽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航运和船舶制造的需求,支撑造船强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型谱完善,拥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船用设备系统集成供应商;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争取到2025年我国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5%以上,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强国。
 
《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针对目前基本依靠引进技术或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船用低速机、燃气轮机、喷水推进装置及油船货油区域相关设备,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重点产品典型样机研制,攻克一批对产品技术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产品,大幅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创新能力。
 
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使我国尽快向造船强国转变,在《行动方案》支持下,船舶配套企业与船舶研究所纷纷联手,开展一系列攻关已经突破了一些产品的技术上难题,使船舶设备国产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日前,全球首支22000TEU集装箱船船用曲轴(W12X92型)成功下线。该船用曲轴由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华锐曲轴”)研制,通过WinGD公司、法国船级社(BV)、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的最终联检,安装在22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发动机上。
 
“该型船用曲轴成功下线,将助力大连华锐曲轴在与国内外同行的试制竞赛中取得优势。”大连华锐曲轴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大连华锐曲轴成功跻身世界超大型船用曲轴制造行业前列,让“船等机、机等轴”制约国家造船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历史。
 
去年,南京船配自主研制的国产船用柴油机二冲程排气阀杆顺利通过台架试验,圆满实现首台套装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船用柴油机二冲程排气阀杆首次在船舶上应用。经过一年的使用,这一产品已经立足市场。“这得益于南京船配在自主创新基础上,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对船用柴油机气阀产品进行创新研究与开发,加快产品升级,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郑思凡说。
 
据郑思凡介绍,南京船配的研发团队积极参与到世界知名发动机公司的前端研发设计中,参与标准制定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试验,掌握关键部件热处理控制、有限元分析等核心技术,不断优化设计提升产品性能。围绕二冲程产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完成数字化研制平台软硬件建设,电镦—锻、焊接有限元分析及专家系统建设,实现了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今年4月22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的“卡塔尔石油—中国船舶集团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项目”。本次签订的200亿元LNG船出口合同金额约占2019年我国船舶出口总额的13%。沪东中华船厂是本次合同签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产业链完整,船舶设备国产化率高,本次签订的合同订单大部分将被国内船舶企业消化,我国船舶行业全产业链都将从中受益。
 
此外,近日《2020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公布,全国6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两家船配公司上榜,分别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这对促进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船舶配套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一位业内人士说。
 
中船工业经研中心的翁雨波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配套整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配套体系基本完善,可为绝大多数船型提供各类配套设备。目前,我国船舶动力设备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并在甲板机械、通讯导航设备等设备上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力支撑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配套业年产值1300亿元左右,利润总额60亿元,成为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我国众多骨干船企和船配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将自主创新和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相信,“国船国配”的梦想变成现实不会太远。

来源: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