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龚正市长向市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5日 浏览量:202 字体大小: A+ A-
2023年·回顾
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发展新动能稳步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改革开放红利稳步释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万亿元、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73.6万亿元、增长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增长6.6%,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扎实推进
“五个中心”能级巩固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国际金融中心开放度进一步提升,持牌金融机构新增47家、总数达到1771家,全市存款、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0万亿元和11万亿元。国际贸易中心链接全球能力不断加强,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获批创建,全国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顺利完成。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日益巩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国际科创中心策源功能加快凸显,科学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元宇宙、区块链、高温超导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启动实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5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人才对“五个中心”建设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
浦东引领区建设持续深化。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出台,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获批实施,国家出台的33条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基本落地。
“三大任务”深入实施。临港新片区新一轮市级支持政策出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获批,落地重大产业项目超过100个、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增长22.5%和10.3%。科创板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额、总市值位居全国首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1项重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
“三大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举办,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增长6.7%。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24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制定实施助力中小微企业“28条”。
(二)多措并举扩内需稳外需,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稳增长政策协同发力。开展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十大行动,出台实施促消费“15条”、投资促进“24条”、稳外贸“21条”、吸引外资“20条”等政策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重大工程投资完成225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增长13.8%。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启动实施,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全市累计布设物联终端超过3.7亿个、5G基站超过7.7万个。
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五个新城建设稳步推进,新开工117个重大项目。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制定实施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24个,1.6万户相对集中居住农户入住新居。
(三)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加力增效。新增养老床位5510张、社区长者食堂41个,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7715户。完成12.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9.6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建设筹措8.1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1.1万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
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健全。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深化。世界技能博物馆建成开放,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网球大师赛等节展赛事焕新举办。
(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持续深化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加快推进。“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持续提升。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提质增效,“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排名全国第一。新增森林超过6.7万亩、立体绿化43万平方米。
(五)着力推进政府改革创新,政府自身建设展现新气象
优化营商环境6.0版208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100亿元。全面推行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码”试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累计推出41个“一件事”,296项政策服务实现“免申即享”。严控一般性支出,降本幅度达到10%以上。
政府自身建设
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牢记使命、尽责担当,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政治引领,深入锻造忠诚品格。
坚持改革创新,更大力度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实施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坚持法治规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
坚持全面从严,坚决守牢清正廉洁底线。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把“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真抓实干,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2024年·任务
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1000万平方米,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3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推动更多商品、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上市,持续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高能级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跨境互联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升贸易枢纽功能,持续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聚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一流贸易商。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发展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稳妥有序推动上海航运交易所改革。拓展航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培育邮轮经济产业链。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和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发展。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加强未来产业前瞻技术创新布局,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功能提升。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300亿元。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打造100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着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探索一批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
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深化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政策措施。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全面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力争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持续扩大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试点成效。
加快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
(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全面增强中心辐射能级。加强中心城区高能级要素、高等级活动集聚,进一步丰富世界级地标性商圈业态。
深入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持续推动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等功能性导入项目落地。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聚力推动南北转型发展。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基地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努力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建设成为“零碳岛”、“低碳岛”和“负碳岛”。
(五)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3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多种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六)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城市形象名片。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入境旅游,推动国际邮轮全面复航。
办好F1中国大奖赛、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等国际赛事,创新举办上海帆船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
(七)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上海。
启动实施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新建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
推动杨浦滨江中北段、徐汇滨江南延伸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新建公园120座,推动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
(八)进一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化落实基层减负增能措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提升改造苏州河中心城区沿岸景观灯光,建成100个“美丽街区”。
(九)进一步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托额。
深化健康上海建设。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