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

随时随地获取更多资讯和服务

让我们成为您身边的海事信息专家

  首页>>物流>>物流快讯>>内河

六大规划擘画江苏大运河“美丽中轴”未来蓝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9日    浏览量:927   字体大小:  A+   A- 

 6月3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全体会议。会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详细勾勒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未来蓝图。这6个规划是如何制定的,亮点和特色又是什么?交汇点记者邀请规划制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门解读。

创新构建“1+1+6+11”规划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侃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安排,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斗目标,聚焦打造江苏的美丽中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在全国首家编制完成《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已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审议,并报请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审批)。

在此基础上,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编制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指导大运河沿线11个设区市制定出台地市实施规划,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作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领规划,统筹考虑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建设,从“点、线、面、体”各个层面出发,与省“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紧密衔接,进行科学系统布局。《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创新提出建设主题展示等四类主题功能区,打造核心展示园等三种空间形态,培育国家治理等五条文化旅游线路,实施文旅融合等六大工程。

在6个省级专项规划安排上,我们对标国家出台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4个专项规划,结合江苏情况,增加了文化价值阐释弘扬和现代航运建设发展2个专项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提出以运河水系为脉络的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立足新阶段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要求,提出打造富有运河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将大运河视作有机整体,突破了传统按流域、区域分隔的水利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统筹减污降碳、生态扩容,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高颜值生态长廊。《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深入系统提炼大运河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全国首部运河学研究规划,也是首部文化价值阐发规划。《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把绿色理念、现代技术、文化特征融入发展全过程,推动航运转型升级。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抓好规划实施,强化项目支撑,推动区域协作,推动开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局面。

七大工程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志纯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着眼于江苏省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传承,突出江苏“水韵书香”的文化特质和大运河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特点,突出遗产保护对运河沿线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突出大运河中华文明重要地标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形成保护展示框架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谋划重点工程。

《规划》涵盖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范围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包括大运河核心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共2080项,形成以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两个文化遗产重点组群,故黄河——中运河、通济渠——淮河口、宁镇运河、胥河——秦淮河、两淮盐业等五个文化遗产组群的“2+5”遗产保护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构建“7+26+N”重点工程项目体系,其中七大工程分别为:文化遗产科学管理工程、文化遗产平安工程、大运河考古研究工程、核心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关联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工程。

规划创新之处有三点:

一是建立了运河为视角的遗产资源分析框架

江苏运河遗产资源分为三类:核心遗产是指是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包括大运河河道遗存、水工遗存、制度遗产和其他相关遗存。大运河关联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文化带规划范围内、伴运河而生的能够代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其他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如沿线的革命文物、聚落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成一类,指在文化带规划范围内世代相传,体现江苏省大运河“流动的文化”特征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二是提出以运河水系为脉络的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

深入研究、学习领会国家和省级上位规划“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规划思路和“一轴三片四核多支流”总体规划布局,认真梳理大运河水系水网与江苏丰富遗产资源的内在联系。根据遗产资源空间分布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大运河主线及其主要支流为线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能充分体现江苏各地文化内涵特点的“2+5”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为保护延续江苏历史文脉,促进各地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构建以价值为引领的遗产保护传承总体格局

深入把握江苏大运河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统筹运河遗产和文物保护、博物馆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内涵,形成系列化、专题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和遗产线路、遗产片区、遗产专题等保护传承措施,推动江苏各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途径,助力运河沿线城市更新和文化振兴,焕发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擦亮“千年运河·水韵江苏”文旅品牌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志纯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立足江苏大运河“美丽中轴”定位,努力打造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运河文旅产品,努力把江苏大运河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世界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地。

《规划》阐释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区域经济支撑带、运河文化繁盛地、文旅资源富集区、运河旅游兴旺段”的特色优势,谋划构建“一轴三支三区多节点”的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突出古通扬运河——串场河、通济渠(汴河)江苏段、胥河——秦淮河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大运河江苏段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特点。

具体说来,《规划》确定了7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运河题材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促进文艺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百米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等精品力作走进各类文旅空间,讲活江苏大运河历史和当代故事。

二是利用文化遗产与自然风貌深度融合优势,搭建“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平台,提升文博场馆旅游体验,丰富沿线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三是培育漕运航运研学游、文学艺术品鉴游、运河民俗体验游、锦绣园林观赏游、运河生态文化游、运河文化水景游等彰显人文运河魅力的旅游产品,发展运河特色水上旅游,让人们在纵览大运河迷人风光的同时,领略大运河历史人文的无穷魅力。

四是统筹运河沿线文旅公共服务,完善运河旅游交通网络,营造融文化、体验、游憩等于一体的主客共享运河文旅空间,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是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建设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打造沿运河文化创意城市群,积极培育“文旅+”业态产品,激发和释放文旅消费潜能,加快发展数字文旅产业,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六是提升“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各具特色的运河文旅精品线路和地方文旅品牌,构建“水韵江苏”品牌全球营销推广网络,全面呈现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经典形象。

七是围绕推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完善运河文化对外交流机制,积极拓展运河入境旅游,弘扬运河精神,传播运河文化。

借助大运河江苏段全线通航、湿地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景观多样的优势,促进运河与江海河湖水系联动,江苏文旅一定可以成为打造中国大运河最繁华、最精彩、最美丽的“江苏名片”。

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文昌的运河廊道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杰

《江苏省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明确了江苏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的规划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以期助力大运河一体建设高品位、高颜值、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实现以水文化润泽美、以水安全保障美、以水生态涵养美、以水空间营造美,打造融通古今、纵贯江苏的美丽中轴的愿景。

江苏是大运河起源地。大运河江苏段沟通长江、淮河2大流域和太湖、长江、淮河、沂沭泗河4大水系,串联太湖、邵伯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等重要湖泊,具备行洪、供水、排涝、航运等多种功能,是江苏长度最长、综合功能最多的河道。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懈的治理保护,大运河已成为保障社会民生的安澜水脉、支撑经济发展的清水廊道、展现水岸和谐的美丽画卷、承扬运河文化的流动载体。

但目前大运河江苏段也面临着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高、水生态修复有待提效、河道管护能力有待提升、水文化传承有待提振等问题。《水系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流域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开启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新征程,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彰显行业文化自信、凝聚全社会治水合力,有利于开展国情水情教育、形成知水爱水惜水新风尚。

《水系规划》明确了丰富治水文化保护传承、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深化水生态保护修复、促进河湖高效管护等4个方面任务,提出了“一轴两域八核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依托大运河河道主干线,使水、堤、岸及附属设施等要素,与文化、景观、生态等资源有机组合、相互烘托,形成水清、岸绿、景美、文昌的廊道。多个节点联结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打造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的运河地标,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点睛之笔。

在丰富治水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重点包括挖掘治水文化内涵、加强治水文化保护、创新治水文化实践和提振治水文化活力。在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包括完善防洪排涝功能、优化水资源调度配置、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在促进河湖高效管护方面,重点包括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促进水利设施提质升级、注重河湖管理能力提升。在深化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重点包括推进生态河湖建设、保障河湖生态需水、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

《水系规划》以专栏形式,列出了水文化载体建设、大运河骨干河道整治重点工程等项目,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推动项目组织实施。

《水系规划》明确了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经费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加大宣传引导等4项保障措施,以确保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运河文化带的最美底色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天琦

《江苏省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以打造生态健康、水清岸绿、风光旖旎、人水和谐的美丽中轴为总体目标,针对运河沿线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污染治理能力、环境风险应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手发力,统筹推进江苏高颜值生态长廊建设,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美底色。

《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流域污染治理。强化大运河水质精准化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源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二是严格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以及船舶运输风险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守护运河生态空间。严格生态空间准入管理,推进滨水生态空间建设,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四是筑牢自然生态基底。推进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加强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根据《规划》,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将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一是把空间管控放到突出位置,严格大运河岸线生态空间准入。二是严格生态空间保护,明确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严禁占用生态空间新建扩建高风险、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和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三是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延续大运河各河段景观风貌特色,开展退圩还河、生态补水等保护修复,推进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湖泊湿地修复,开展退圩还湖(湿),实施滨岸生态修复。

(二)坚持系统治理、整体保护。《规划》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谋划大运河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一是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分类施策,谋划分步实施。二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船舶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文化带建设统筹推进。一方面,《规划》要求严格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及遗产点的空间形态,将大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对文化带的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规划》要求进一步丰富大运河生态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国内首次系统阐述大运河文化价值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宁

加强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核心内容,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首先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关于大运河文化的功能定位和文化分类原则,综合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围绕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区域文化三个类型,从时空(历史、地域)、人文(社会、文明)四个维度,系统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对应概括出:贯穿古今、流向未来的历史长河,沟通九州、连接世界的运输通道,济世惠民、承载兴亡的国运命脉,创造奇迹、拓展文明的精神源泉。其次对照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及精神内涵和国家《规划纲要》关于大运河历史凝练文化的四个分类(民族精神、思想智慧、执着信念、文化理想),对应提炼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道法自然、天工开物的思想智慧,追求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继往开来、创造盛世的政治追求,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其中结合大运河文化实际,“执着信念”分为“追求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和“继往开来、创造盛世的政治追求”两个部分。

对于文化价值弘扬,《规划》提出了做好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整理研究、贯穿国民教育过程、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提升综合展示体系、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构筑地域文化高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等九个方面任务,彰显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和当代形象,广泛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让大运河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规划》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既贯彻国家要求,又彰显江苏特色。在文化挖掘上,对照国家《规划纲要》提出的分类,结合江苏实际,增加了阐释地域积淀的文化内容;在阐释方法上,先分析大运河全域历史文化,再概括在江苏段的具体体现;在弘扬路径上,既贯彻国家有关规划要求,又结合省实施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内容。

二是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学理支撑。系统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在国内是首创之举。《规划》自主探索,统筹考虑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作用,概括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特征,阐释大运河文化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表述。

三是注重贯通融合,突出项目带动。《规划》与江苏“1+1+6+11”规划体系中其他规划紧密衔接,按照“十四五”期间和2026-2035年两个时间段,编排了11个工程、212个重点项目,并实行项目动态更新机制,努力以重点项目高质量实施,带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高质量推进。

向“世界内河航运之窗”目标挺进

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 陆永泉

《江苏省大运河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紧扣“保护、传承、利用”主题,提出了顺畅运河、绿色运河、文化运河建设的主要任务。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了以京杭运河本体为主轴,联通航道为网络,沿线八市城镇段为重点,沿线船闸、港口为节点的“一轴一网八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从而实现“一条主轴引领全网发展,多点联动焕发蓬勃生机,点核辉映繁荣运河本体,网轴交织彰显文化特色”。

在功能定位上,《规划》提出以生态、高效、平安、智慧为主要特征,着力将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高效安全的顺畅运河、生态友好的绿色运河、创新发展的文化运河。以顺畅运河“通”天下,以绿色运河“显”特色,以文化运河“传”历史。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提出,到2025年,京杭运河江苏段实现航道高效化、港口现代化、船舶标准化、发展绿色化、运输智能化、服务品质化,成为“全国内河航运标杆”;到2035年,安全便捷、绿色智慧、经济高效、开放融合的绿色现代航运体系全面建成,成为“世界内河航运之窗”;到2050年,大运河航运及航运文化发展实现国际领先、享誉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脉、彰显文化自信,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幅辉煌的江苏画卷。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需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以“畅通一条水运通道、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建设一套安全体系”为重点,建设高效安全的顺畅运河,重点实施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港口转型提升工程、智慧运河建设工程、服务设施完善工程。二是以“示范一条绿色廊道、打造一批绿色枢纽、提升一批绿色装备”为重点,建设生态友好的绿色运河,重点实施绿色航道创建工程、绿色港口创建工程、绿色航运装备工程。三是以“保护一批航运遗产,改造一批航运设施,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为重点,建设创新发展的文化运河,重点实施航运文化标识建设工程、航运遗产活化利用工程、航运设施文化提升工程。

《规划》坚持水运特色,突出“全面”发展;坚持生态环保,突出“绿色”理念;坚持保护创新,突出“文化”传承,通过这些措施,有机融合航运设施、岸线、景观、资源、文化等要素,大运河江苏段将被建设成高质量的运输、生态、文化走廊,成为江苏名副其实的“美丽中轴”。

来源:新华报业网